貳、柏拉圖美學:完美的理念形式(Idea type)
關於宇宙靜止或變動的討論,古希臘時期赫拉克里特斯(Heraclitus, 535?-475?B.C.)以及巴門尼德斯(Parmenides, 544?-501?B.C.)各有不同的見解。赫拉克里特斯認為,萬物持續處在變動的世界,永遠沒有停止之刻;巴門尼德斯認為,在感性世界的背後存在著永恆、不生不滅、不動且無限的絕對精神世界,兩人各走極端,開啟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濫觴,帶給柏拉圖莫大的影響。柏拉圖認為,感性事物依附於理念之中,一切須以理念唯依歸,世界應劃分成理念界與現象界,理念界是完美、善的世界,以及永恆的理想世界;現象界是感性經驗的世界,是混亂、變動的世界,儘管柏拉圖不完全認同兩位哲人的想法,其理念界是完美無缺的精神世界,隱約可見巴門尼德斯的影子。後世認為奠定理性主義基礎的笛卡爾(René Descartes, 1596-1650),是第一個根據理性原則創立出整哲學體系的哲學家,以上帝、本體以及實體構畫出「心物二元」的理性世界;中世紀經院哲學家聖.奧古斯丁(St. Augustine, 354-430)從柏拉圖理念與現象的劃分,將世界分成「上帝之城」與「俗世之城」,重新詮釋宗教的精神;近代哲學家黑格爾極端的唯心思想更是西方觀念論的集大成者。因此,柏拉圖的影響極為廣泛,更引起永無休止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論戰。
柏拉圖從「分有」以及「模仿」的概念,說明現象如何延續理念的原型,他說:
我要簡單明瞭地或者簡直愚蠢地堅持這一點,那就是說,一個東西之所以是美的,乃是因為美本身出現於它之上,或者為它所有,不管它是怎麼樣出現的,或者是怎樣被『分有』的」,所以「理念必定是相同的,而質料是可以不同的,不論用什麼地方的鐵做用具,……是沒有差別的。 (轉引自金惠敏,1999: 104-105)
對柏拉圖而言,「美」的本質就是美,美不存在於個體事物之中,現象是經由模仿而形成的世界,感性經驗事物所呈現的美感是理念的具體呈現,嚴格說起來來,藝術作品呈現的美感已非原初的理念,而是經由作家的臨摹、想像所表現出來的個體。
柏拉圖認為理念分成多個等級,最低階的是具體事物的呈現,接著為數學、藝術、道德等理念,最高級的是「善」,亦為他追尋的完美、永恆的理想世界。柏拉圖在其對話錄中,曾經討論對美、善的關係,如《饗宴篇》(Symposium)論Eros的本質,他指出Eros是善,是美,也是幸福,更是萬物原初的生命動力,是萬物所要追尋的終極目標,但是,有時他也將善當作是美所追求的目的,如此,美、善便有層次區別。無論如何,在柏拉圖的思維裡,美與善的關係是密不可分,而在理念界裡的完美世界,美、善是共存的。